2025年10月16日凌晨,谷歌毫无预兆地扔下一颗“重磅炸弹”——正式发布新一代AI视频生成模型 Veo 3.1。这一版本不仅在画质、音频、叙事控制等方面全面升级,更以“精准可控”为核心卖点,正面硬刚OpenAI上月发布的Sora 2。AI视频生成领域的“双雄争霸”格局,正式从“概念之争”走向“实战对决”。
从“能生成”到“能控制”:Veo 3.1的三大突破
1. 原生音频生成:视频不再“哑剧”
在Veo 3.1之前,AI视频生成模型普遍“重画面、轻音频”,用户往往需要借助后期工具为视频配音、配乐。而Veo 3.1首次将原生音频生成能力深度集成到核心功能中,包括:
- 帧转视频(Frames to Video):静态图像变动态场景,自动生成环境音、对白、音效;
- 素材转视频(Ingredients to Video):整合多张图像元素,生成复合场景并同步音频;
- 延展(Extend):基于已有视频片段继续生成,最长可延伸至148秒,声音同步延续。
这意味着,用户现在可以在生成阶段就完成“音画同步”,无需后期剪辑,极大提升了创作效率与叙事完整性。
2. 精准编辑能力:AI也能“剪辑师级”操作
Veo 3.1引入了对象级编辑功能,支持在视频中添加或移除物体、角色甚至景观,并自动调整光影与阴影,确保画面自然融合。例如:
- 在森林场景中添加一只猫头鹰;
- 将城市街头的汽车替换为宇宙飞船;
- 删除画面中不想要的角色或元素。
这类“定向修改”能力,标志着AI视频生成从“被动接受”走向“主动塑造”,为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力。
3. 多图引导与首尾帧插值:电影级转场一键生成
用户可上传最多三张参考图像,引导Veo 3.1生成风格一致、角色统一的视频内容。同时,首帧与末帧插值功能允许用户设定起始与结束画面,模型将自动生成中间过渡,打造无缝转场效果,适用于广告片头、MV、短片等高阶创作场景。
Veo 3.1 vs Sora 2:风格对决,定位分明

虽然两者同属AI视频生成模型,但Veo 3.1与Sora 2在理念与定位上却截然不同:
| 特性 | Veo 3.1 | Sora 2 |
|---|---|---|
| 风格取向 | 电影级质感、精致画面 | 手持抓拍、生活化风格 |
| 音频能力 | 原生音画同步生成 | 后期需手动配音 |
| 编辑控制 | 支持对象级增删、首尾帧插值 | 偏向“生成即所得” |
| 适用场景 | 广告、培训、品牌内容、专业创作 | 社交媒体、短视频、快速创作 |
| 使用门槛 | 需通过Gemini API付费使用 | 应用商店直接下载,界面类似TikTok |
有媒体形象比喻:Sora 2是AI界的“抖音”,Veo 3.1则是“奈飞”。前者追求快速传播与社交分享,后者则主打专业创作与视觉品质。
平台部署与定价:谷歌生态全面打通
Veo 3.1已全面接入谷歌旗下多个平台:
- Flow:谷歌自研AI电影创作工具,面向创作者;
- Gemini API:面向开发者,支持集成至第三方应用;
- Vertex AI:企业级平台,后续将支持“场景延展”等高级功能。
定价方面,Veo 3.1延续Veo 3的收费标准:
- 标准模型:每秒$0.40;
- 快速模型:每秒$0.15;
- 无免费层级,仅生成成功后计费,适合预算可控的企业团队。
行业反响与未来展望
Veo 3.1的发布引发了创意产业的广泛关注。许多视频制作人、广告从业者认为,这一模型将显著降低高质量视频内容的制作门槛,尤其在产品展示、品牌叙事、虚拟体验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。

同时,也有观点指出,Veo 3.1的“精致感”可能带来一定的“人工感”,不如Sora 2那般自然随性。因此,未来AI视频生成的发展,可能将呈现“双轨并行”的格局:
- Sora 2 主导社交传播、快速消费内容;
- Veo 3.1 引领专业创作、商业级视觉内容。
AI视频的“工业化”时代已来
Veo 3.1的发布,不仅是谷歌对Sora 2的正面回应,更是AI视频生成从“玩具”走向“工具”的关键转折点。它标志着AI视频创作正式进入可控、可编辑、可商用的“工业化”阶段。
这场“硬刚”背后,不只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对创作主权的重新定义——当AI能听懂你的故事、还原你的画面、配上你的声音,每一个人,都可能成为电影的导演。
本文由鲸栖原创发布,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solotime.com/archives/4281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