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五月正式上线以来,Claude Code 在开发者社区中迅速引发热潮。
数据显示,该工具年化收入已突破5亿美元,发布仅三个月后,用户规模增长超过十倍。
那么,它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?
近期一篇深度访谈揭晓了答案。作者 Gergely Orosz 与 Claude Code 的三位核心创建者——首席工程师 Boris Cherny、次位工程师兼“子代理系统”设计者 Sid Bidasaria,以及首位产品经理 Cat Wu——展开对话,揭示了这一产品的构建逻辑与团队运作模式。
访谈中,他们不仅分享了 Claude Code 的技术实现路径,也呈现了一个“AI优先”工程团队的高效协作图景。作者感叹,自己仿佛提前窥见了未来软件团队的工作方式。
“令人欣慰的是,在这个未来图景中,软件工程师依然至关重要。”
以下为本次访谈的核心内容梳理:
- Claude Code 的诞生背景
- 技术架构与选型逻辑
- 如何实现功能的快速迭代
- 终端用户体验的革新
- “AI优先”团队的工作模式
- 子代理功能的开发历程
- 对未来AI辅助开发的前瞻
从音乐助手到开发利器:一个产品的进化之路
最初,Boris 在 Anthropic 内部尝试使用 Claude 模型构建一个命令行工具,用于读取并控制开发者正在播放的音乐。
初始版本功能极为有限,仅支持基础问答与音乐控制。随后,Boris 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:如果赋予这个工具文件读写、批处理命令执行和代码浏览能力呢?
随着功能扩展,这个工具逐渐演变为能够自主探索代码库、寻找问题答案的智能助手。Boris 认为,这反映了“产品滞后”现象——模型能力已具备,但市场尚未出现充分展现这些能力的产品。
2024年11月,Claude Code 内部版发布:首日即有20%的工程师使用,五天后使用率攀升至50%。团队最初曾犹豫是否公开这一工具,最终决定推向市场,以期通过实际使用进一步优化模型性能与安全性。
团队规模也从最初的 Boris 一人,逐步扩展至包括 Sid、Cat 及设计、数据科学等角色,形成完整的产品组。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命名为“Code”,该工具也吸引了大量数据科学家和分析师使用,用于编写查询、生成可视化内容等。
一项关键指标显示:在 Anthropic 工程师人数翻倍的情况下,人均 Pull Request 数量通常因培训新人而下降;但引入 Claude Code 后,这一指标反而提升了67%,显示个人产能显著提高。
技术架构:极简外壳与自主编码
技术选型上,团队选择了 TypeScript、React + Ink(命令行UI库)、Yoga 布局系统和 Bun 构建工具。这些技术的共同点是模型本身已熟练掌握,无需额外学习。
团队的核心目标是让 Claude Code 尽可能自行编写代码。Boris 透露:“约90%的 Claude Code 代码由 Claude Code 自身完成。”
架构设计上,团队坚持极简原则:客户端业务逻辑被刻意简化,模型承担主要工作。外壳仅负责三件事:定义UI界面、向模型暴露工具接口、然后退居幕后,尽量减少对模型的限制。
随着模型能力升级,团队甚至会删除之前编写的部分代码。例如,某些原本需要通过系统提示实现的功能,在模型增强后可直接移除。
运行方式上,Claude Code 在本地执行,不依赖虚拟机或云端服务。团队认为,最简单的方案往往最可靠。虽然本地操作存在一定风险,但经过权衡,便利性优先。
权限管理采用“询问”机制:在执行敏感操作前需获得用户许可。用户可选择单次允许、永久允许或拒绝。团队还引入了静态分析功能,自动识别已在配置文件中授权的命令。
高速迭代:以天为周期的功能开发
在 Claude Code 团队,开发速度至关重要。
内部版本每日更新约60-100次;外部版本几乎每日发布新功能;平均每位工程师每日提交约5个 Pull Request。
原型设计速度尤为惊人。以“待办清单”功能为例,团队在两天内迭代了十余个原型版本:
- 初版:在命令行下方显示待办列表
- 第二版:尝试在当前行插入待办信息
- 第三、四版:将待办项设计为可展开的“卡片式”组件
- ……
- 直至第20版左右,最终确定方案:在加载动画中显示待办项,并通过 Ctrl+T 切换显示状态
整个过程中,团队通过提示词调试、人工测试与同事反馈快速循环迭代。以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完成的原型设计,现在借助AI助手可在几小时内生成多个版本。
终端交互体验的革新
Claude Code 将传统静态终端转变为可交互的智能界面,主要体现在:
- 任务进度跟踪:模型执行多步骤任务时,用户可实时查看进度、折叠或展开细节
- 自定义钩子:用户可定义 shell 命令供 Claude Code 调用
- 多样化输出模式:包括“解释模式”(说明代码逻辑)和“学习模式”(引导用户参与关键步骤)
- 深度集成 GitHub/GitLab、CI/CD 流程、配置系统及模型上下文协议
这些设计使终端不再是单纯的命令执行环境,而更像是与智能搭档的对话空间。
AI优先的工程团队模式
Claude Code 团队本身即是“AI优先”理念的实践者:
- 使用AI进行代码审查与测试
- 强调测试驱动开发与自动化流程
- 实施自动化监控与应急响应
- 谨慎使用功能开关控制风险
团队允许模型直接参与代码流程,而非仅作为辅助工具。这种模式是否将成为未来工程团队的标准配置尚不确定,但 Claude Code 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当然,其他公司复制这一模式的成功与否,取决于模型能力、团队文化及基础设施安全性等多重因素。
子代理系统:三天打造的核心功能
“子代理”是 Claude Code 的扩展机制,允许模型为子任务创建专属代理执行。
该功能的开发仅耗时三天,其中两天的初始方案被完全重构。团队通过快速原型、模型反馈与任务分解,高效完成了这一核心功能的打磨,展现了AI辅助下“试错-重构-验证”循环的惊人效率。
未来展望:AI辅助开发的演进方向
从 Claude Code 的发展可见以下趋势:
- 工程师角色将向监督与指挥者转变,细节执行交由模型处理
- 快速原型与迭代将成为标准工作流程
- 交互设计、权限管理与安全体系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
- 不同公司复制AI优先模式的难度较高,受限于模型能力、团队文化与资源条件
总体而言,Claude Code 是一次大胆而前瞻的实践。它不仅展示了AI在提升工程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,也为“人机协作”的软件开发未来提供了重要参照。
本文由鲸栖原创发布,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solotime.com/archives/4221
